日期:2025-07-13 16:41:30
“姑舅亲,亲上亲,打断骨头连着筋”,在古代的封建社会,姑舅之间的亲情是极为重要的关系,几乎被视作最为“讲究”的亲情纽带。然而,在文学巨著《红楼梦》中,却有一段让人不禁细思极恐的情节,那便是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,对自己的外甥女林黛玉的冷淡和疏远。而且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冷淡逐渐加剧,变得愈发明显。
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经过一番细致分析,原来这一切的根源,竟然隐藏在一个细小却意味深长的细节之中。
林黛玉的身世本就充满了悲剧,她在年幼时便失去了母亲贾敏,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数年。直到她十岁那年,贾母才因心疼失去母亲的黛玉,才决定将她接到贾府中。然而,林黛玉初到贾府,便遇上了舅妈王夫人的冷落。虽然贾母在接待黛玉时,表现得异常热情且亲切,甚至激动得泪如雨下,把黛玉紧紧搂入怀中,显然是表达了对这个外孙女的深厚感情,亦或是替自己早逝的女儿贾敏发泄内心的情感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贾府中的其他人对黛玉的态度也都十分体贴,凤姐尽管话不多,但以一贯的圆滑态度,首先表示对黛玉的尊重,并夸奖她长得漂亮,这让贾母脸上露出了微笑。就在这气氛还算融洽的时候,王夫人的开场白却令人大跌眼镜:“月钱放过了不曾?”
这话,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。亲戚一来,王夫人连个招呼都没有,反而一开口便关心起了工资发放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王夫人并没有关注刚刚失去母亲、初到陌生家庭的外甥女,而是与凤姐讨论起了布料和衣服。说她“随手”拿布料给黛玉做衣裳,这话听起来像是施舍,而非关心,仿佛黛玉只是一个可以随便给予施舍的外人。
这些言语和举动无疑深深地伤害了本就敏感脆弱的林黛玉,尤其是在贾母刚刚展现了对她的喜爱和关心的背景下,王夫人的这种态度显得格外刺眼。她为何要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表现出如此冷淡和疏离呢?
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,王夫人的态度与贾府另一位舅妈邢夫人形成了鲜明对比。邢夫人对待林黛玉的态度无疑是温暖的。从接她进府开始,到亲自搀扶她进入院落,再到送她离开,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邢夫人对黛玉的关心与体贴。与此不同,王夫人对于黛玉的冷淡与疏远则显得尤为显眼。
黛玉进入王府后,首先并未得到王夫人的迎接,反而是由一个嬷嬷引导,甚至没有丫鬟前来接待。当黛玉坐下后,才有丫鬟端茶奉上。直到王夫人出现时,她的行为更是令人吃惊——她直接把黛玉安排在了屋子的东首,而自己则坐在了西首,这在大家族中是极为不合礼数的,东首应是主人坐,西首应是客人坐,而王夫人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暗示,黛玉并不被她看作贵客。
有些人或许会说,王夫人这样做反而是给黛玉“特殊的尊重”,但事实上,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“礼让”并非是尊重,而是故意制造出一种尴尬的局面,暗示黛玉不懂规矩。幸好,林黛玉聪明机智,并没有陷入其中,她巧妙地“歪坐”在炕边,避免了王夫人暗中设置的陷阱。
而接下来的对话,更是让人对王夫人的心态产生疑问。作为外甥女,林黛玉本应得到舅妈的关心与照顾,问一声“路上累不累”或“吃饭了没有”,都是最基本的礼貌,然而王夫人却一开口便直接说:“我最不放心的,就是家里的那位混世魔王,你以后看到他可别理他,其他姐妹都不敢招惹他。”
这一番话,直截了当地表达了王夫人对自己儿子宝玉的溺爱,并且预设了林黛玉与宝玉将来的关系,几乎是在暗示,如果黛玉与宝玉产生矛盾,那一定是她的不对。对于十岁的林黛玉来说,这种话无疑是不尊重的,甚至显得有些恶意。
然而,黛玉的回应却是极为机智且直接的:“在家时,我母亲曾经告诉我,这位哥哥虽然比我大一岁,小名叫宝玉,虽然有些顽皮,但我们姊妹之间一直都非常亲近,况且我们各自住在不同的院落,怎么可能去招惹他呢?”
这番话,几乎是给王夫人来了个当头一棒,黛玉不仅巧妙地回应了王夫人的话,还隐含着对宝玉教育的不满,提醒王夫人,你家的宝玉虽是个“混世魔王”,但并不代表别人该忍气吞声。
林黛玉虽然年纪轻轻,但失去了母亲三年的她,早已经历了很多人情冷暖,懂得察言观色,甚至早熟到能在这种情况下回击王夫人的话。她所说的话,毫无疑问也揭示了王夫人教育上的问题,而这一切,注定让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更加冷淡。
王夫人对黛玉的偏见,部分来自于对她母亲贾敏的嫉妒。贾敏和林如海的婚姻幸福美满,林如海不仅才学出众,且官运亨通,成为扬州巡盐御史。这种“潜力股”的婚姻引起了王夫人的嫉妒,尤其是她看到贾敏留下的女儿,仿佛是在向自己炫耀她所失去的一切,而王夫人心中积累的这种不满,最终转化成了对黛玉的冷漠与敌视。
王夫人对宝玉的宠爱,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母爱,她对宝玉的溺爱无所不用其极,而对黛玉的态度则始终冷淡。甚至她从不提醒宝玉应当遵守家族规矩,而是完全放任他为所欲为。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,不仅仅是个人偏见,更是封建礼教的体现,而曹雪芹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,意图展示的是封建社会对个体自由和真情的压迫。
最终,随着黛玉的成长,她和宝玉的悲剧爱情注定会成为《红楼梦》中的经典,而王夫人与黛玉的矛盾,也象征着封建礼教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冲突。这场矛盾,或许就是曹雪芹对那个时代精神枷锁的深刻反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